• 关注微信 海拓微信公众号
  • 400-815-8989

北京国际教育市场解析,目前北京各类国际学校现状如何?
发布时间:2020-09-07 08:44:42   点击:

国际学校三分天下,民办学校迎来机遇

我国国际学校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由在中国境内合法设立的外国机构、外资企业、国际组织的驻华机构和合法居留的外国人开办的国际学校(以下简称“外籍子女学校”),这类学校通常有国际学校字眼,如北京顺义国际学校、上海惠灵顿国际学校等,仅能招生外籍学生和港澳台学生;

第二类是由中国境内的机构、企业、个人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开办的提供国际课程的私立双语学校(以下简称“民办国际学校”),如北京乐成国际学校、包玉刚实验学校等。这类学校大多采用国际课程,有独立的校园,其课程体系、教育理念、硬件设施和学生构成均与国际接轨,国内外学生均能招生;

第三类是中国本地公立学校开设的国际部、国际班等(以下简称“公办国际学校”),公办国际学校仅能在高中阶段进行招生,国际部招生外籍学生,国际班招生中国学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IB、AP 和A-Level,但上课的模式、教育理念都是中国(式)的,如人大附中国际班、上海中学国际部等。

2013年教育部出台《高中阶段国际项目暂行管理办法》草案,明确要对各类高中“国际部”和“国际班”从招生、收费等多方面予以规范,对部分不符合规定的“国际班”要进行清理或转制,随后北京停止审批公办高中办国际班,上海不仅停止审批同时要求部分办学不规范的公办高中国际班改制,公办国际学校迎来最严整顿,公办学校的国际部、国际班数量急剧下降。

2014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有关工作的意见》,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将从严审批、按需设立、依法管理,不得冠以“中国”“中华”“全国”“世界”“全球”等字样。2017年上海对外籍子女学校进行整改,要求上海21所外国人在华开办的“国际学校”进行了更名,如上海协和国际学校更名为上海协和国际外籍人员子女学校;2018年2月,北京市将实行《北京市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管理办法(试行)》,北京19所外籍人员子女学校除了需要更名外,还明确规定不得招收在中国境内定居的中国公民子女,不得在中国境内从事工商活动及办学以外的其他营利活动,应当开设中国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公办国际学校和外籍子女学校的规范整顿有助于民办国际学校的发展,新版《民办教育促进法》允许非义务教育阶段开办营利性学校,民办国际学校发展迎来机遇,鼎石、乐成、凯文等民办国际学校快速崛起。


北京国际教育需求强劲,国际学校发展潜力巨大

截至2017年末,北京常住人口2170.7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794.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6.6%;城镇人口1876.6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86.5%;0-14岁的人口226.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0.4%。根据首经贸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报告,目前北京在绝大多数时间点上,承载的人口已超过3000万人,实际人口显著大于常住人口。
北京人口庞大,实际人口众多,教育需求强劲。2017年北京市普通高中招生5.4万人,在校生16.4万人,毕业生5万人;普通初中招生10.3万人,在校生26.6万人,毕业生8.2万人;普通小学招生15.8万人,在校生87.6万人,毕业生12.6万人;幼儿园入园幼儿17.7万人,在园幼儿44.6万人。

庞大的人口和适龄儿童为民办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需求支撑,民办教育发展迅速。截至2017年底,北京市民办中等教育118所,在校生3.3万人;民办小学59所,在校学生5.1万人;民办幼儿园664所,在园幼儿16万人。

由于北京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公办中小学,且孩子入学与户籍、房产等挂钩,造成非京籍常住人口无法就读优质公办学校,只能去选择优质民办学校,北京民办基础教育相对公办基础教育薄弱,民办中小学的优势在双语学校或国际学校,即引进国际课程、以出国留学为目标的民办学校,从而形成了巨大的国际教育需求。从数据对比来看,2011年北京市新生儿约16.73万人,而2017年小学新生为15.8万人,未入小的儿童可能返回祖籍、出国或在国际学校就读。同时,国际学校招生不需要户籍、房产等,为不具备北京中小学招生的孩子提供了入学新渠道,而这部分群体十分庞大,根据预测北京市实际人口与常住人口相差800万人,这部分群体的子女为国际学校提供了充足的生源,成为国际学校发展的推动力量。
从北京新生儿和小学新生的数据对比也能看出,北京儿童入学需求正在快速分流。假设新生儿6年后入小学,比如2006年出生的孩子将在2011年入小学,2006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新生儿9.9万人,2011年小学新生13.3万人,适龄新生儿与小学新生之差为-3.63万人,多出来的小学新生为在京流动人口子女入学。2012年适龄新生儿与小学新生之差为-4.3万人,之后两者开始趋同,并逐渐转正,2017年达到0.93万人,这说明返回祖籍、国际学校、出国等分流了北京市读书需求。如果流动人口返回祖籍的概率大,但常住人口更多以出国留学或国际学校为主,考虑到常住人口一般指在京居住满半年的人群,这部分人在京有工作,甚至有房产,其子女在京读国际学校的概率较大,而这部分群体在2017年有近万人在京未入小,国际学校可能是他们读书的新去处。

北京民办国际学校崛起,IB课程成为主流

根据国际学校网(http://www.guojixuexiao.org/)统计,北京的国际学校共计98所,除公办学校的国际班仅招生京籍学生外,其他国际学校的招生范围都是外籍学生或中国籍学生。从课程体系来看,AP课程是主流,北京开设AP课程的国际学校约有35所,比如清华附中国际部等公办学校和海淀凯文、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等民办国际学校均开设AP课程,AP课程占比达到三分之一以上。

其次是IB课程和A-Level课程,北京顺义国际学校、北京德威英国国际学校、北京BISS国际学校、人大附中国际部等15所国际学校开设了IB课程;北京爱迪(国际)学校、北京哈罗英国学校、十一学校、八十中学等14所国际学校开设了A-Level课程。

从区域来看,朝阳区国际学校最多,爱迪、世青、乐成、京西、耀中等24所国际学校坐落于此;其次是海淀区,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国际部、海淀外国语、海淀凯文等19所国际学校位于海淀,且以公办学校国际班和国际部为主;东城、西城、大兴、顺义等区域的国际学校也占有一定比例,鼎石、海嘉、德威等国际学校集聚在顺义、东城、西城等区域。

从新批学校来看,2017年北京新增6家国际学校,分别为北京正泽学校、北京天悦学校、赫德双语学校、哈罗北京安贞校区、朝阳凯文和新府学外国语,6家国际学校均为民办国际学校,北京民办国际学校无论在数量还是新生或在校生均处于明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