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微信 海拓微信公众号
  • 400-815-8989

“想做记者”的突发奇想,如何使她圆梦哥大?
发布时间:2021-11-20 10:54:04   点击:

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历史最悠久的五所大学之一。

早在100多年前,哥大最初的名字为“国王学院”。

或许是应了这个名字,从1754年建校至今,从哥大的校园里走出了5位美国开国元勋,包括奥巴马、罗斯福等四位美国总统,还有34位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10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

图片

 

若干年前,一位女同学“想做记者”的突发奇想,让她的父亲风风火火立刻买了很多普利策获奖作品让她去品读。

或许,那时的W同学并不知道,普利策奖,美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正是哥大新闻学院所颁发的。

她更不会想到若干年后,自己会斩获哥大offer,步入这座曾经“国王的学院”。

W 同学申请档案

 

ACT:36分满分

 

托福:115

 

其他:AP三门5分;斯坦福人文夏校;校刊主编

 

W同学告诉我们,她申请的大U不多,除了保底校之外,其他都集中到了“Ivy Day”那天放榜。除了一开始杜克的offer让自己开心了会儿,之后就收到了一连串的拒信和waitlist。

因为之前被拒的太多了,W同学还和家里人哭了会儿鼻子,最后才决定去看哥伦比亚大学的录取结果。当进入网站黑屏之后,才突然意识到,上面正在播放“恭喜录取”的视频。

图片

 

W同学说,哥大或许是她第一所“认真去了解”的学校,原因就在于,在她就读的高中,不少被哥大录取的同学都有相同的特质:

非常有社会责任感、追求学术成就。

在W同学的眼里,“哥大就是一个招了很多很棒的同学的学校”。

早在写申请文书时,W同学就做过功课,去哥大的官网上查了核心课程的书单,发现都是非常值得去读的人文作品。而她自己也“很喜欢这种大家都要坐在一起读书的感觉。”

图片

 

谈及录取过程录取,W同学坦言自己并不敢揣测自己为什么会被录,唯一值得提的一点是“做自己”

在申请时,通过和导师探讨,她确立了关于对“正义”的探索这样的核心形象:

在个人追求方面,W同学一直想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世界;并在学术方面,试图通过哲学来了解究竟什么是“正义”。

此外,W同学也一直喜欢读、喜欢写一些非虚构作品。在面试中,负责审阅材料的招生官就强调很喜欢W同学的写作经历。

哲学 vs. “非系统性”学习

 

W同学申请的专业正是哲学。她上过斯坦福人文夏校、也参加过国内的一个通识教育项目。在学校里, W同学并没有接受过哲学方面的系统学习,但她还是很喜欢自己去读书、去反思,还在高中的哲学社团里发表过多篇翻译作品。

“喜欢哲学,是因为它很锻炼人对于文本的整理能力。”

在W同学眼中,其实大部分哲学书籍,用两三句就能介绍清楚。但是,在读一整本的时候,就需要自己仔细观察作者的观点,是如何呈现、递进、转折、对比的。

而正是这种“高度警觉”的阅读体验,鼓励着W同学勇敢去尝试很多事情,学了自己不擅长或是在成绩单上只有寥寥几笔的学科。

比如她抱着提升文学和写作素养的初衷,自学完成了AP英语语言和写作的学习,并获得5分成绩。

图片

除此之外:

深知自己的性格,从不给自己安排类似“五小时坐在书桌前”的自我折磨的任务;

认清自己水平的她,不强求数理化考第一;但对于喜爱的英语,每次考试前都会复习很久;

高二托福考到115分的她,觉得分数够用就不再考了;

考了三次SAT成绩都不理想的她,转投ACT考试,拿到36分的满分成绩。(如何转考看这里)

 

W同学觉得自己在标化方面,都是水到渠成的,她认为哪怕真的费了很多时间、精力、金钱刷到了一个好分数,也要舍弃那些本来可以用来自我探索、读书,或者睡懒觉的机会,着实有些得不偿失。

这份随性但又钻研的学习经历,或许才是哥大青睐她的原因吧。